灯光背后的操控者:明星只是“提线木偶”?
当摄像头亮起红光,明星微笑着面对镜头,熟练地介绍产品、与观众互动时,你是否曾想过——这一切真的是由他们主导的吗?

事实上,多数明星在直播间中的角色远比你想象的更被动。一位曾在多个顶流直播间担任运营的业内人士向91网透露:“明星更多是‘工具人’,直播间的话术、节奏、甚至表情和反应,大多由团队提前设计。”
以某知名女演员的直播为例,她曾在某次美妆带货中因“不小心”手滑打翻粉底液登上热搜,引发网友热议“真实不做作”。真相是——这一幕是团队精心设计的剧本。运营团队提前测试了三次“意外泼洒”的角度和台词,只为制造话题、拉动销量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不少明星甚至对产品一无所知。“台本上写着‘这款面霜亲测好用’,他们就照念,但很多人直播前一小时才第一次见到实物,”该运营坦言,“他们的任务只是完成表演,至于产品究竟如何,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环节。”
而真正掌控全局的,是隐藏在镜头外的“运营导演”。这些人负责实时监控数据、调整话术,甚至通过耳麦直接向明星发出指令:“哥,现在哭穷!”“姐,假装网卡,拖30秒!”这些指令的目的只有一个——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的购买冲动。
曾有某男星因不满被频繁指挥,当场摘下耳麦离场,导致直播中断。事后团队对外宣称“设备故障”,但业内都清楚,那是明星对自身“工具化”的反抗。不过,这样的反抗极少发生——毕竟一场直播的收入,可能抵得上他们拍三部戏的片酬。
利益与风险:谁在买单?谁在背锅?
为什么明星愿意成为直播产业链中的“傀儡”?答案很简单:利益。
某经纪人私下算了一笔账:一位一线明星拍戏需耗时3个月,片酬约2000万;而一场3小时的直播,收入可达800万以上,且无需背台词、不用NG、更不用风吹日晒。这种高效的变现模式,让越来越多明星涌入直播间。
但高回报伴随的,是品牌方和消费者承担的高风险。
不少明星带货的产品实际上并未经过严格筛选。某食品品牌创始人透露:“我们曾请某综艺咖带货,他根本没试吃过产品,直播中说的‘酸辣适中’‘口感Q弹’全是台词。”结果粉丝收到货后发现品质与宣传严重不符,愤怒声讨品牌,明星却迅速删除直播片段,仿佛从未参与。
更讽刺的是,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、发货延迟、甚至涉嫌虚假宣传时,明星团队往往会第一时间撇清关系,声称“仅负责推介,不负责售后”。法律上,他们也确实很难被追责——合同早已层层规避了风险。
而那些真正投入感情的消费者,成了最终买单的人。
不过,也有明星试图打破这一恶性循环。例如演员王琳(化名)近期开始组建自己的选品团队,亲自试用每一款产品,并在合同中明确“如产品出现问题,本人承担连带责任”。这样的举动在业内被视为“异类”,却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尊重。
究竟明星直播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,还是昙花一现的泡沫?答案或许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从“提线木偶”转变为“责任主体”。